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革技术

皮革技术范文精选

皮革技术

皮革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皮革化工;英语翻译;英语语法;专业特性;词汇分类

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语言成为了科学技术的主要传播载体,它主要以文字语言为主、数学语言和工程图语言为辅,不断用词语含义扩充各种句型,形成复杂的句子,同时要求句子的用词需要准确、语法明确、表达意思全面的一种语言。皮革化工是皮革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皮革工业全面发展方面存在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皮革工业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仅皮革化工材料的种类就达650种以上。随着皮革产品出口的日益增长,我国制革行业正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皮革化工专业英语是科学技术语言的一种形式,在皮革化工专业领域中运用非常广泛。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明确科技语言的特性,准确表达皮革化工专业英语中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要求翻译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化工专业的专业术语进行英语翻译,并保证翻译的文章内容真实可靠,确保原文表达的信息完整。本文对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进行分析,将翻译常用的词汇,以及翻译的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确保翻译准确,保证文章的完整性,从而扩大皮革化工专业的发展空间,将皮革化工专业提升到国际领域。

1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特殊属性

1.1语态的特殊属性

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表达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尤其在工作交流和社会科研学习中。人们习惯上使用“It…”句子的形式,根据英语表达的要求,在交流中需要将主要的信息和想法放在句子的重要位置,并能够清晰准确的将文章或者重要信息表达清楚,让交流者明白内容的意思。在皮革化工专业的日常翻译过程中,最适合的英语翻译表达方式也是被动形式,它不仅能够将句子的含义表达清晰,还能将翻译的内容表述的更准确,避免出现复杂的语句,保证英语翻译的逻辑性。除了以上情况,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上,还经常用到一般时态。这是因为在皮革化工专业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内容在表达时没有确定的时间,只能是从客观上表达专业知识内容的含义。当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对国家书刊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注意书刊原文的含义,要求英语翻译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汉语表达技能,以免出现汉语翻译不准确现象[1]。

1.2有较强的专业特性

皮革化工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词汇量,具有独特的专业性。皮革化工专业英语和其他领域英语翻译的特点一致,既需要较强的专业术语知识,还需要非常高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高效的表达能力,可以快速理解文章含义,利用专业术语,清晰、准确地将文章翻译出来。目前,对于皮革化工专业来讲,英语在表达上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和连贯,语句要清晰,减少复杂语句和语法的使用,保证皮革化工英语翻译的结构完整,翻译内容清晰易懂。

2皮革化工专业英语词汇的种类

2.1派生类词汇

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经常运用派生词类的词语进行翻译。派生词是在原有的英语单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字母或者词语组成新的词汇,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3种。在派生词前面加的词或字母一般成为前缀,反之为后缀。在前缀的使用中多数表示否定的含义,因此新形成的词语也具有否定含义。但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会变成否定含义,某些词由词根决定[2]。这个词根是派生词独有的标志,词根可以添加不同的前缀或后缀,从而形成新的词汇。对于动词或者形容加适当的后缀之后,可以得到名词的派生词。同样,名词或者动词加后缀后,会形成形容词派生词,名词或形容词加上后缀之后,可形成动词的派生词。例如:前缀poly-聚合,形成polyamide聚酰胺;前缀Pre-预,形成presoaking预浸水。

2.2合成类词汇

合成类词汇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词语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词语。组合后的新词语不仅词义改变,他们的词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如果合成前2个词语的词性是相同的,形成的新词语的词性是不会改变的;但如果词性不相同,形成的新词语需要与最后一个词语的词性相同;若出现介词与其他词语相结合,那么形成的新词汇的词性要归属于其他的词语。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常出现合成类词汇,并且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使用合成类词汇主要是因为能够使翻译变得更容易,词汇意思更简单,容易让人理解。例如:printingdye印染染料,croc-kingfastness沾色牢度等。

2.3混合类词汇

混合类词汇是通过运用简写的方式,将各类不同的词语进行截取,组成新的词语,可以是2个或2个以上的词语截取前面部分或后面部分,形成新的词汇,也可以是多个词语进行字母重新组合成新的词语。混合类的词汇应用到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词义是发生变化的,但是词性是无法改变的。况且,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试验材料名称和试验流程操作方法,这些需要详细的翻译出来,因此就需要对原有的英语词语进行组合,通过混合形成新的词语,在翻译表达中才能够清楚地翻译出试验用品名称。例如:小牛毛革haircalf=hair+calf。

2.4组合式短语

组合式短语又称为词组,它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词语进行重新结合,形成新的词语形式。根据词组中组成词语的多少把词组分为简单式短语和复杂式短语。简单的短语一般是2个词语组成的,只有一种语法关系;复杂短语是由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构成,并且词语之间的结构和词性都是比较复杂的。目前,在皮革化工专业中使用英语时,经常使用介词短语来形成新的短语,并运用到英语翻译中。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专业术语,翻译人员应按照专业知识点进行学习,并通过阅读和知识点的积累,将组合式短语的种类和用法充分掌握,翻译人员才能够轻松地对皮革化工专业相关信息进行翻译。例如:processaftertanning鞣后处理[3]。

2.5名词类词汇

皮革化工专业英语与其他科技英语相比,其专业要求较高,语句表达时需要注意内容的客观性及准确性,确保原文章内容的完整和框架清晰。因此,在语句翻译时需要大量使用名词类词汇,以提高翻译内容的理解度,加强对皮革化工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在皮革化工专业中,需要使用试验用品、试验仪器等,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翻译,因此需要使用名词类的词汇。而且,对于试验步骤、试验结果,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名词来修饰文章,保证文章的流畅性。

3皮革化工专业常用的语法

3.1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翻译中,为了避免使用含混不清的词语做主语,经常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它是以第三人称形式叙述事实,使表达的内容更具有真实性。利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不仅可以忽略时间的问题,还不必重视主语的混淆,能够清晰地表述文章含义,减少人称不明的现象出现。例如:Inthispaper,DHTACwassynthesizedbyusingdodecanol(DA)andglycidyltrimethylammoniumchloride(GTA)underul-trasoniccondition.意思是:通过试验表明,将十二醇(DA)和醚化剂缩水甘油基三甲基氯化铵(GTA)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DHTAC。

3.2利用短语形式替代从句

在皮革化工专业英语表达中,短语一般是由两个或者多个词语组成,使表达的内容更加清晰。独立的短语形式,使文章结构简单,使读者轻松掌握文章内容。在英语表达中短语的形式不仅简化了文章的内容,还能够缩短翻译的时长,促进对皮革化工专业的理解,提高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应用[4-5]。例如:using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orbitrapmassspectrometry(UPLC/Orbitrap)technique.意思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质谱仪)技术。

3.3强调句式使表达更清晰

为了将皮革化工专业技术的表达更清晰明了,使表达内容更具有客观性,经常使用Itis…that…句式。这种句式的表达能将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小,使翻译的文章内容更清晰,更能够表现出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例如:Itwasfoundthatoptimaloverallperformancesofleather,includingTsandphysicalproperties,wereachievedwhen1%sodiumtartratewasused.试验证明:当酒石酸钠用量值为1%时,皮革的收缩温度和物理机械性能均能达到最佳值。

4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技术特点

4.1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于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来讲,它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忠于原文,不歪曲事实,文章内容语句通顺。作为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语句转换。首先,必须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性,精准地表达文章信息和专业内容,完整的将翻译文章内容梳理清晰,使翻译文章的框架结构更简单;其次,文章语句需要通顺,符合我国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避免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翻译工作人员反复对完成的翻译内容进行朗读和检查,以防出现错字或者语句不通顺;最后,翻译的内容应该保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语言流畅。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马虎、信息遗漏、知识点误解等现象出现,会对皮革化工专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翻译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能够快速检查出现的错误;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地阅读文章,查找遗漏或者错误之处。

4.2皮革化工专业技术术语的翻译

在皮革化工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必须遵照一定的翻译规范和翻译语法的规则。在进行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简明扼要地运用专业技术术语,而不需要进行语言的修饰。而且在翻译的时候只要能够对重要的词汇进行翻译就可以,对于那些不重要的词语可以忽略不计,还有那些语法上无关紧要的词语都可以不翻译,只要保证专业技术术语和重要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足够。例如:Theleatherishelda-gainstthemovingjackbyplacingitonasprungtable.翻译为:将皮革放在一个弹簧台上,放在移动的打光机上。sprungtable是装有弹簧的台板。

4.3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的方式

直译、音译、意译法等是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的翻译方法。皮革化工中对专业术语的翻译要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体现出皮革化工英语的专业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词语经常出现,在英语翻译时,需要专业人员随时注意新型词语的含义,使皮革化工相关专业术语翻译的更加准确。例如:condition原意为条件,在皮革化工专业中,则需翻译为回潮[6]。在现代工艺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皮革化工专业中一些新的网络词语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工作人员的培训,并定期进行专业术语翻译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积累大量的现代新型专业术语词汇,以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词汇量不足的情况,造成翻译内容脱离实际含义,影响皮革化工行业的发展。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特殊属性和常用的句型进行深刻研究,分析英语翻译的技术特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保证文章内容的流畅度,使语言表达更具有客观性。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人员通过总结大量不同词汇,学习专业术语,采用不同翻译方式,使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技术更专业。同时,需要对皮革化工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英语翻译培训,锻炼一批专业性强,翻译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翻译人员需要跟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方式对英语翻译进行学习,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扩大皮革化工专业英语的范围,积累大量皮革化工专业知识,对皮革化工专业英语进行推广,扩大皮革化工专业的英语运用领域,加大皮革化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光.行业专业英语翻译特点及技巧[J].热固化树脂,2021,36(3):2-3.

[2]许唱.化学类专业科技英语的翻译特征分析———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J].化学工程,2021,49(1):5.

[3]袁森.芦莹.石油化工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及阅读技巧[J].云南化工,2020,47(12):214-216.

[4]王妍.马娟娟.骆昱晖.化工类专业英语课程的线上教学初探与反思[J].广东化工,2021,48(10):287-288.

[5]杨雨桐.化工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热固性树脂,2021,36(3):8.

皮革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涂饰技术;环境友好;水性化料;油蜡混合物;补伤发泡;预底涂

前言

近些年来,国家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革行业要与时俱进,研发对环境友好、少污染、零排放的新工艺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3]。同时,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各大鞋企、包袋厂家对皮革成品的利用率与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皮性绵泡手感好,涂饰要轻薄通透,表面触摸细腻嫩滑,还要求耐干、湿擦、耐磨耗等性能优越。为达到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客户对品质要求的反馈,开展有针对性的涂饰工艺技术研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在充分总结分析前期工作及市场调研基础上[4、5],结合本公司工艺技术与产品特点,分别从工艺流程设计、涂饰化料评价、工艺配方设计三方面进行研究,选用对环境友好的水性化料,经过对比试验及优化组合,建立基于提高利用率与品质的绿色涂饰技术体系。

1涂饰工艺流程设计

涂饰工段的工艺流程:坯革摔软→绷板→预底涂→熨烫→底涂→隔离层→压板→中涂→熨烫→顶涂→熨烫→静置→摔软→振荡拉软→熨烫→手感→成品。工艺关键点:(1)预底涂采用补伤、发泡、填充、油蜡混合物作预底涂,改善皮性肉感,遮盖坯革粒面伤残,降低坯革松面率,从而改善成革品质,提高成革利用率。(2)底涂时软性成膜树脂、颜料膏比例较大,同时加入适量消光填料和蜡乳液助剂,形成的涂层占整个涂层厚度的约70%;中涂时中等软硬度成膜树脂比例较大,适当加入一些自交联型成膜树脂;颜料膏、助剂比例较少,形成的涂层占整个涂层厚度的约20%~25%;顶涂时硬性、高亮度、抗水性良好的成膜树脂比例较大,不添加颜料膏,适当加入交联剂、手感剂,形成的涂层占整个涂层厚度的约5%~10%。

2涂饰化工材料性能评价

研发此工艺的初衷是绿色涂饰技术,故所选化料都是对环境友好的水性环保材料,对非水性(溶剂型)化料不做讨论。在此主要研究了涂饰剂组分中成膜树脂,包括复合树脂乳液、丙烯酸树脂乳液、聚氨酯树脂乳液的渗透性、流平性、遮盖性与涂饰助剂,包括酪素、硝化棉光亮剂、油蜡混合乳液、补伤膏、填料的光泽度、封闭性、遮盖性、离板性等性能,结果如表1、表2所示。通过选择滋润性、封闭性好的油蜡混合物和遮盖性、定型性优异的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涂饰助剂等关键材料,设计恰当的涂饰工艺及其配套操作流程,进行对比试验及优化组合,要求成品革达到皮性绵泡感好、表面细腻嫩滑、利用率高的目标。

3涂饰工艺及配方设计

3.1预底涂工艺

3.1.1填充工艺。为改善坯革松面情况,同时提高粒面层强度,采用辊涂或刷涂的方法对粒面松弛的坯革进行干填充。干填充分为全粒面革填充和修面革填充,分别设计工艺,其材料配方如表3所示。表3中FGR为小分子丙烯酸树脂,成膜薄、软、渗透性好,可渗透至粒面层与网状层的交界处,加强粒面层与网状层的连接,大幅度改善坯革褶痕(粗纹、细纹);A-719为大分子丙烯酸树脂,成膜比FGR硬,A-719与FGR以一定比例搭配使用,可渗透至网状层的1/3处,大幅度改善坯革松面情况。3.1.2补伤工艺。为遮盖坯革粒面伤残,提高成革利用率,采用点补或刷补的方法对粒面较差的坯革进行补伤。分别设计全粒面革补伤和修面革补伤工艺,材料配方见表4。表4中STUCCO8184为油、蜡、填料、聚合物复配形成的补伤膏,STUCCO8185为油、蜡复配形成的补伤膏,二者以一定比例搭配用于全粒面革的补伤,形成的涂层具有良好的遮盖性、封闭性,抛光性,而且不会影响后续涂饰材料的渗透;STUCCO9036为聚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和无机填料复配形成的补伤膏,采用点补的方式用于修面革补伤,遮盖性优异。为了不影响后续涂饰材料的渗透,全粒面补伤之后要静置6-8个小时,然后抛光;修面革补伤后挂晾烘干,然后磨革。3.1.3发泡工艺。除补伤外还可对粒面较差的坯革进行发泡涂饰,根据坯革粒面的伤残程度合理设计发泡工艺,发泡程度主要取决于发泡树脂用量以及发泡的温度和压力,配方如表5所示。采用喷涂、辊涂或刷涂的方式把发泡涂饰材料涂覆于坯革表面,经高温熨烫或压板(125℃~140℃),使发泡树脂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低分子气态物质,在坯革表面形成细小而均匀的气泡,具有优异的遮残效果。3.1.4油蜡预底涂工艺。油蜡预底涂的作用:①改善皮性肉感,赋予滋润、绵泡的手感;②封闭粒面,阻止后续涂饰化料的过多渗透,减少涂饰化料总用量;③遮盖伤残且不影响后续涂层的粘合。分别设计全粒面革油蜡预底涂工艺和修面革油蜡预底涂工艺,详见表6。油蜡预底涂层可以用喷涂、滚涂、刷涂,涂布量8-10g/SF,50℃烘干或自然晾干,静置4-6小时,熨烫100-110℃/20-30Kg,接着进行后续涂饰。

3.2底涂工艺

底涂涂饰剂组分中软性成膜树脂、颜料膏比例较大,同时加入适量消光剂或蜡乳液助剂,涂层粘着力、遮盖力强,且具有与革面一致的延伸性和耐折强度,配方如表7所示。

3.3中涂工艺

中涂涂饰剂组分中成膜树脂软硬度适中,可适当加入自交联型成膜树脂,且颜料膏、助剂比例较少,涂层强度高,具有耐熨烫、耐摩擦、耐磨耗等性能,材料如表8所示。

3.4隔离层(或保护层)涂饰工艺

涂层喷饰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期间会穿插压花、熨烫、振荡拉软、摔软等机械操作,施加隔离层目的在于保护经底涂或中涂形成的涂层不被后续机械操作污染或破坏,其材料如表9所示。硝化棉光亮剂通常用于隔离层涂饰,具有适度的光泽、舒适的手感、良好的物性(如耐干/湿擦等),WL-8119属于高光型硝化棉乳液、FinishM属于消光型硝化棉乳液,二者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可赋予皮革不同的光泽度。

3.5顶涂工艺

顶涂涂饰剂中硬性、高亮度、抗水性良好的成膜树脂比例较大,不添加颜料膏,适当加入交联剂、手感剂,涂层耐碰擦、耐挤压、耐弯曲,具有较高的物理机械强度及耐干/湿擦、耐水、耐有机溶剂等性能,其工艺配方如表10所示。乳液,二者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可赋予皮革不同的光泽度。

3.6手感层涂饰工艺

手感是指用手触摸皮革表面或革身所产生的舒适感。一般来说,手感可分为滑爽感、细腻感、蜡感、油润感、丝光感、真皮感以及复合型手感等,工艺配方如表11所示。

4产品性能检测

采用本工艺生产的成品皮革其性能检测结果如表12所示。结论涂饰的目的是要达到改善皮性肉感,提高成革外观品质,满足市场对产品颜色、手感、光泽的不同要求;遮盖革身缺陷,修正粒面瑕疵,提高成革利用率;提高成革物理机械性能,赋予成革更高的使用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工艺研究,最终形成的工艺很好地达成了以上目标。(1)采用本工艺开发的黄牛鞋面革物理机械性能满足行业QB/T1873-2010的标准;(2)采用本工艺生产的皮革成品利用率高,表面细腻嫩滑,皮性绵泡感好,耐干、湿擦性能达到4-5级,耐磨耗性能达到4-5级。成品革品质等级明显提升1-2个等级,其主要贡献来自于产品利用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铭让,林炜,穆畅道,等.Green绿色皮革经济——21世纪皮革经济发展趋势[J].中国皮革,2002,31(4):12-14.

[2]唐汉.加速提升绿色皮革发展能力[J].西部皮革,2019,41(6):2.

[3]贾宏春.推进绿色制造助力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J].皮革化工,2016(6):39-40.

[4]尹逊达.皮革涂饰剂的研究进展[J].西部皮革,2017,39(2):9.

皮革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油性漆皮;水性漆皮;VOC排放;皮革涂饰;环保

前言

漆皮,又称“漆革”,是一种通过特殊的涂饰方法在坯革上形成高度光亮的、像镜面一样平整光滑的涂层的皮革,具有耐干、湿擦,耐磨耗,耐腐蚀,防水,防潮,不易变形,容易清洁打理等特点[1],一经出现就以其鲜艳亮丽、光滑细腻的表面效果和坚固实用的防护效果得到了时尚界的青睐,经久不衰。漆皮的涂饰方法,能充分利用低等级皮源,有效遮盖皮面伤残,明显提高成品利用率,提升企业创利能力,这也是深受制革厂追捧的原因。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漆皮都是传统工艺的油性漆皮,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溶剂做稀释剂,清洗机器也需要溶剂,这些都会带来大量的VOC排放。更为严重的是,其终端消费产品(漆皮鞋、漆皮包等)在使用过程中,漆皮内残留的溶剂还会缓慢释放。显然,这种漆皮制作工艺,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会危害操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2]。近些年来,国家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减量化排放也做出了明确规定,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革行业要与时俱进,研发对环境友好、少污染、零排放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3-4]。随着水性聚氨酯理论基础日臻完善,制备工艺不断成熟,功能化改良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解决了之前水性聚氨酯耐水性能、耐干/湿擦性能、耐磨耗性能比较差,成膜不够坚硬的缺点,现在制备出的水性聚氨酯漆光配合交联剂已能达到油性聚氨酯漆光的理化性能,为水性漆皮的研制具备了先决条件[5-7]。为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降低VOC排放,保护生产操作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研究环保水性漆皮制造工艺具有必要性和前瞻性。

1工艺流程设计

水性漆皮涂饰工艺设计思路:采用水性聚氨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综合树脂混合物作底涂制备平滑细致、封闭良好的涂饰坯革,采用水性漆光配合交联剂作顶涂,在高温烘干状态下顶涂漆光在涂饰坯革表面交联成网状结构形成高光、通透、坚硬、像镜面一样平整光滑的漆光膜,从而制作出环保水性漆皮。工艺流程设计:坯革组批→第一次磨革→填充→真空干燥→补伤→第二次磨革→封背→底涂→烘干→熨平→中涂→烘干→顶层漆光→烘干→成品。(1)坯革处理工序:包括坯革组批→第一次磨革→填充→真空干燥→补伤→第二次磨革。目的是制备革身平整、紧实、伤残遮盖良好、状态基本一致的坯革。(2)坯革涂饰工序:包括封背→底涂→烘干→熨平→中涂→烘干。目的是制备出平整、紧实、细致、伤残遮盖良好、颜色均匀、皮面封闭良好的涂饰坯革。(3)顶层工序:包括顶层漆光→烘干→成品。目的是在制备好的涂饰坯革表面形成连续、高光、通透、坚固、像镜面一样平整光滑的漆光膜,从而制作出环保水性漆皮。

2试验材料、设备及检测标准

2.1试验材料

本实验用到以下工业级材料:SCL-400(丙烯酸树脂,朗盛);SB-150(丙烯酸树脂,朗盛);SB-300(丙烯酸树脂,朗盛);MOP-C(渗透剂,朗盛);WAXCL-C(蜡乳液,朗盛);LusterL(酪素,朗盛);MattSN-C(消光填料,朗盛);X-traGloss(水性聚氨酯漆光,朗盛);XL-80(交联剂,朗盛);FluidH(流平剂,朗盛);RU-73-901(聚氨酯树脂,斯塔尔精细化工);RC-78-555(综合树脂,斯塔尔精细化工);WF-5230(手感剂,斯塔尔精细化工);STOCCO8184(补伤膏,迈吉化工);颜料膏(达威股份)。

2.2试验设备

本实验用到以下设备:磨革机(如皋市同心皮革机械厂,GMGT1);真空干燥机(南通思瑞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斯普润WCZK-2500X4000);辊涂机(连港皮革机械有限公司,GTSG-40);喷浆机(江门市泰立皮革机械有限公司,TSP3);熨平机(连云港市朝阳皮革机械厂,GYPG1800)。

2.3检测标准

(1)涂层摩擦色牢度按QB/T2537-2001《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标准检测;(2)涂层耐磨性能按QB/T2726-2005《皮革物理机械试验耐磨性能的测定》标准检测;(3)涂层耐折牢度按QB/T2714-2005《皮革物理机械试验耐折牢度的测定》标准检测;(4)涂层耐黄变按HG/T3689-2014《鞋类耐黄变试验方法》标准检测。

3试验过程

3.1填充工艺试验

为改善坯革松面情况,同时提高粒面层强度,采用辊涂或刷涂的方法对粒面松弛的坯革进行干填充。设计对比试验填充工艺配方,如表1所示。表1中SCL-400为小分子丙烯酸树脂,成膜薄、软、渗透性好,可渗透至粒面层与网状层的交界处,加强粒面层与网状层的连接,大幅度改善坯革松面褶痕[8]。经过对比试验,综合考查渗透性、填充效果、经济性,结果表明B工艺的配比最优,填充量30-35g/sf最佳。A工艺渗透剂偏少,丙烯酸树脂不能充分到达粒面层与网状层交界处,不能有效改善松面程度,C工艺渗透剂超量,会导致丙烯酸树脂过多渗透入网状层,引起皮身变板硬。

3.2补伤工艺试验

为遮盖坯革粒面伤残,提高成革利用率,采用手工点补和刮补的方法对粒面较差的坯革进行补伤。设计对比试验补伤工艺配方,如表2所示。表2中STUCCO8184为聚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和无机填料复配形成的补伤膏,采用点补和刮补的方式用于修面革补伤,粘着力好,遮盖性优异[9]。经过对比试验,综合考查粘着力、遮盖性、易磨性,结果表明B工艺的配比最优,刮补量2-3g/sf最佳。A工艺消光填料少,与皮面伤残部位粘着力强,但磨革时容易粘砂纸出现线痕,C工艺消光填料多,容易磨革,但与皮面伤残部位粘着力弱,补伤效果差。

3.3封背工艺试验

皮背绒头比较粗,生产过程中容易沾灰而污染皮面,所以需要用小分子树脂封闭皮背绒头。小分子丙烯酸树脂和皮背绒头(皮纤维)形成吸附结合,丙烯酸树脂失水成膜具有防沾污性能,能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皮背绒头沾灰而污染皮面。设计对比试验封背工艺配方,如表3所示。经过对比试验,综合考查封绒效果及封背前后皮性手感的变化,结果表明B工艺的配比最优,喷涂量4-5g/sf最佳,封绒效果好,对皮性手感没有不良影响。A工艺树脂少,封绒效果差,C工艺树脂多,绒头板结,皮身会变硬。

3.4底涂、中涂工艺试验

底涂、中涂的作用都是遮盖伤残、封闭皮面和着色均匀,所以制定为一个工艺。经过对化工材料综合性能的评价,综合树脂选择RC-78-555,聚氨酯树脂选择RU-73-901,丙烯酸树脂选择SB-300,消光填料选择MattSN-C为主体材料进行搭配组合,设计对比试验底涂、中涂工艺配方,如表4所示。辊完底涂、中涂后,评价各工艺对皮面的封闭性及对伤残的遮盖效果,并检测干/湿擦、耐磨耗、耐折牢度、耐黄变物性,其结果如表5所示。综合考查,以C工艺的配比为最佳,各物性指标比较均衡,达到客户对成品的物性要求。聚氨酯树脂成膜柔韧,遮盖力强,耐磨性好,耐折牢度优异;丙烯酸树脂粘着力强,耐水性好,色牢度优异,耐沾污,抗紫外线[10-11],所以制定工艺要兼顾平衡,综合考查各物性指标。

3.5顶层漆光工艺试验

在辊好底涂、中涂的涂饰坯革上辊涂顶层漆光,表面形成连续、高光、通透、坚固、像镜面一样平整光滑的漆光膜。经过对顶层聚氨酯漆光性能的评价,选择综合性能最优的X-traGloss为顶层漆光,交联程度对顶层漆光的物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为确定交联剂的用量,设计对比试验顶层漆光工艺配方,如表6所示。辊完顶层漆光后,评价各工艺对皮面伤残的遮盖效果及表面漆光层的透亮度,并检测干/湿擦、耐磨耗、耐折牢度、耐黄变物性,其结果如表7所示。综合考查,以C工艺的配比为最佳,各物性指标优秀,达到客户对成品的物性要求。D、E工艺有过度交联的迹象,所以耐折牢度反而下降。

4结果与讨论

皮革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3D建模技术;皮革工艺;工艺美术品;材质

目前采用计算机3D建模技术,在进行皮革工艺美术品设计过程中,可任意进行工艺成品最终效果展示的二维与三维自由转换,可以有效地提高皮革工艺设计效率,压缩设计成本,从而全面提升皮革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质量。

13D建模技术

1.13D建模软件的分类

常见的主流3D建模软件有MAYA、3DSMAX、ZBrush、BodyPaint3D、CINEMA4D等。不同的3D软件建模制作方式、画面表现各不相同,例如MAYA、CINEMA4D更偏场景角色设计多一些,在影视后期,工业渲染中非常常见,而3DSMAX、BodyPaint3D在产品建模、角色建模设计表现中比较常见。现代的3D建模通常采用3DSMAX软件建模,通过OpenGL技术进行二次处理的方法来实现的,3DSMAX具有强大的建模能力和渲染能力[1]。

1.2建模技术原理

三维建模是三维设计的第一步,是三维世界的核心和基础。没有一个好的模型,其他什么好的效果都难以表现。3DSMAX具有多种建模手段,除了内置的几何体模型、对图形的挤压、车削、放样建模以及复合物体等基础建模外,还有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NURBS建模等高级建模[2]。3D建模技术是实现虚拟设计产品展示的关键技术,虚拟设计产品的建模技术原理就是运用计算机3D图形学的方法,根据设计草图在计算机中进行虚拟环境的模型建造与渲染。基于此原理,可以把建立的3D设计产品模型全方位地进行多视角或任意方向的展示,通过计算机数据渲染计算,最终以图像的形式生成,以此达到逼真模拟度高的效果。

23D建模技术在皮革工艺美术品中的设计优势

2.1设计成本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皮革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环节会受到皮革产品的材料品类、成型工艺、材料特性、设计造型等因素的制约。制作成本高、成型精度差、质量效果欠佳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随着皮革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3D建模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3D建模中可以完成各类的皮革工艺美术造型设计,通过赋予材质、贴图灯光设置,搭配虚拟场景烘托,可以有效展示皮革工艺成品的最终效果,且所有的操作步骤均在计算机中完成,省时省力,避免了制作环节中的失误,节约了设计成本。

2.2快速提高工艺设计效率

传统的皮革工艺美术品主要分为手工艺制作和机器制作。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工艺产品造型俏皮、制作精美,富有一定的人文特色。但是,手工艺制作也存在弊端,比如工艺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制作效率较低等问题。机器制作由于受制于机器生产的皮革模具、参数设定,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效果往往千篇一律,造型较为呆板。通过3D建模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工艺设计的效率,3D建模工艺产品不需要进行实物的加工和制作,通过虚拟的生成和展示,可以大大缩短设计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减少生成环节的成本投入,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可以设计出人工无法制作的款式,还可以给款式增加更多的新颖之处[3],使工艺产品以多元化的样式呈现在消费市场中。

2.3绿色环保经济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皮革材料选取考虑的因素。皮革行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粗放式生产模式对于生产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觑。皮革加工时需要添加各种化学原料,由于原料并未充分吸收,便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4]。而在3D建模技术制作中,由于是计算机虚拟完成皮革工艺的设计,在设计无误后再进行生产,可以有效地避免皮革原材料的浪费,减少试错样品,避免更多的污染,让皮革工艺美术品生产设计过程更加绿色环保,从而促进皮革经济效益的提高。

2.4展示效果模拟仿真度高

3D建模技术在皮革工艺美术品设计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好地将皮革产品的成品效果进行模拟仿真,以此决定皮革产品最终是否要进行批量生产、面向市场销售的目的。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全方位展示皮革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皮革面料、装饰手法等内容。

33D建模技术原理在皮革工艺美术品中应用的研究

3.1设计造型表现

皮革工艺美术品的设计造型在3D建模制作中不受约束,可以根据皮革工艺品草图进行全方位设计。建造的模型方式可以通过画线建模、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参数化建模等方式进行。从理论上来说,无论多么复杂的结构,通过3D技术都可被制造出来,且其精度水平也完全符合设计标准。设计人员可借助对产品形态与功能的发展创新,来赋予产品造型更加特殊的意蕴内涵[5,6]。以往的皮革工艺品设计图往往是产品三视图(正、侧、顶),现在通过3D建模技术可以360度进行造型样式的修改与设计,不断进行调整与补充,以此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如图1所示,3D建模技术完成的艺术皮包效果逼真,可以通过多视角去展示与观察。

3.2材质贴图表现

在皮革工艺美术品的3D制作中,材质赋予与贴图纹理表现是制作的重点。皮革贴图取自各类的皮革材料素材,款式成千种,均可调整。如图2所示的3D皮革贴图素材,皮料纹理高清真实。材质的类型可以根据皮革材料进行调节,贴图可以通过设置参数展现皮料的凹凸感。凹凸贴图是一种视觉上的凹凸效果,模型的真实网格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形变,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相应的高光和阴影,在没有改变模型多边形数量的前提下,获得更高[将此处的“高”改为了“高清”]清的多边形细节,以此模拟出逼真的皮革纹理效果。通过设置材质参数,导入皮革材料贴图,可以更清晰、更完整地表现皮革工艺美术品的最终展示效果。

4结语

传统的皮革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皮革工艺的设计制作环节需要传承、发展与创新。将3D建模技术原理结合皮革工艺美术品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对皮革工艺设计的原始流程进行优化,既节省了材料成本,还提高了设计效率,对皮革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质量全面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钰龙.3D建模在三维动画中的作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10):85+88.

[2]郑付联.3DMAX建模技术及其优化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0(02):43-44.

[3]卢磊.虚拟仿真技术在皮衣设计中的应用———评《皮革工艺》[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0,30(06):97.

[4]郑爽.绿色环保将成为皮革时尚的生命[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02):39-41.

[5]张珑荟,黄劲松.基于产品造型设计层面的3D技术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04):134-135.

皮革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敌托邦

Abstract:AndrewFeenberg,themainrepresentativeofthenewgenerationofFrankfurtschoolintheUnitedStates,broughtuptheCriticalTheoryofTechnologythroughanalyzingtheinsufficiencyofearliertheoriesoftechnologyandturningthefocusoftheFrankfurtschool''''scriticismfromabstractsocialcritiquetocommontechnologicalfacts.Thistheoryisdiscussedintheperspectiveofitsbasis,targetvalue,theoreticalcore,methodologyframeandthemeofcritique.Amongthemthetheoreticalbasisisanalyzedforthatthetechnologyisinadilemmaoverbeingacceptedorbeinggivenupasarguedintraditionalphilosophyoftechnology;thetargetvaluereferstohumanbeing''''sliberationandthetheoreticalcoreistherationalizationofdemocracy;themethodologyframeisthatusedtostudythetechnologyonthebasisofsocialconstructivismandthethemeofcritiqueisfarewelltodystopia.

Keywords:AndrewFeenberg;criticaltheoryoftechnology;Frankfurtschool;dystopia

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Feenberg)是马尔库塞的学生,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他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抽象地对社会展开批判转向对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技术现象展开批判,提出了技术批判理论,并自1991起在十年中写下了“技术批判三部曲”:《技术批判理论》(1991,2002年新版本《改造技术》)、《可选择的现代性》(1994)和《追问技术》(1999)。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理论内核、方法论框架和批判主题等方面剖析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理论基础:在“接受”和“放弃”之间

技术理论是对技术的整体认识和系统观点。学术界存在多种技术理论,如技术工具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等。这些理论相互交叉,其侧重点又各有不同。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Borgmann)在《技术和现代生活的特征》(1984)[1]一书中,把以往的技术理论归纳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两类。技术工具论把技术视为时刻准备服务于它的使用者的“工具”,它自身不包含价值,是价值中立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同样的效率标准。技术实体论则认为,技术构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将整体社会重构为一个控制对象。这个系统具有扩张性,最终将侵入每一个前技术时代的领域,形成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这样,技术就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力量,能够冲破所有传统的和现存的价值体系,进而变成一种环境和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所无法抗拒的“天命”。在技术面前,人只有两种选择,或者退回到传统,或者接受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费恩伯格借鉴了这种分类方法,并在分析这两种技术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他的技术批判理论。

在费恩伯格看来,尽管技术实体论和技术工具论有许多不同点,但它们对待技术都采取了“接受或者放弃”的态度。可如果技术仅仅是一种不关心价值的工具,它的设计和结构就不是政治争执的问题,只是它的应用范围和效率问题;而如果技术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载体,我们就会由于或者追求把技术推进到非理想的状态或者退化到一种更原始的生活方式而受到谴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它,因为在这两种理论中,技术都是命运。工具理论视技术为其他社会方面所建立的价值的颠覆者,实体理论则把一种自主的文化动力归因于超越了所有理论传统中相对抗的价值观的技术。它们的根本症结在于把技术看做一种既成的事物,看做不能改变、只有接受或者反对的事物,这正是众多试图通过对技术设置道德的或政治的限制以创造出一个有着根本不同形式的工业文明失败的缘由。

正是以对这两种技术理论的批判为基础,费恩伯格提出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并声明其目的是“在一个近乎单向度的技术世界中找寻一种识别并解释内在张力的方式”[2]106。受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思想的影响和社会建构论的启发,费恩伯格把技术安排构想为以类似于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座架”建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产生实践,形成认识的顺序。从不同的技术安排中和不同的观点中涌现出不同的世界,它给人类的某些方面以特权,也使其他方面处于边缘,这样,技术既不单纯是工具,也不是独立的工艺系统,而是非中性的社会性产物,是一种悬置于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的”(ambivalent)发展过程。不仅在技术的使用中,而且在技术系统的设计中就已经渗透进了社会的价值。因此,技术“不是一种命运,而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它是一个社会的战场,或者用一个更好的比喻,是各种因素相互争论的产物(parliamentofthings),各种文明的替换物在它之上,进行着论争并作出决定”[3]13。技术的生成过程就是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费恩伯格把技术的批判理论与工具论和实体论作了比较,认为它与后两种理论分别都有一致之处,是对后两种理论的超越。首先,批判理论同工具论都拒斥埃吕尔或海德格尔的宿命论,在技术的胜利面前,它没有绝望,也没有要求人的精神从远离社会的如宗教或自然的领域里复活,而是设计出一条介于放弃和乌托邦之间的道路。当然,它必须跨越将激进知识阶层的遗产与当代世界的技术专业知识分离开的文化障碍,并解释如何重新设计现代技术,以便使它适应一种更自由的社会的需要。其次,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命令(technicalorder)不仅仅是一定量的工具,而实质上以或多或少的“自主的”模式构成这个世界,统治阶级和精英们的价值和利益正是在理性化过程中和机器的设计中甚至在这些过程确定一个目标之前就确定好了,从而正如马尔库塞早就提出的那样,技术理性已变成了政治理性,它介于意识形态和技术的界面,代表了一定阶层的价值观和利益。

二、价值目标:人的解放

费恩伯格明确地把技术批判理论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的范围之内,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最早确定了这个方向。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思想家一样,把马克思作为批判理论的开山,并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景气的形势下宣布自己是“新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目标就是“人类解放”,而他在对技术的批判中始终贯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这个价值目标。

这种理解与马克思哲学的传统是一致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马克思那里,尽管“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但“人类解放”绝不仅仅是“政治解放”,它不仅仅使人成为“物的依赖关系”下的自由个体,而是指人类最终摆脱心灵的束缚和阶级压迫后的全面的解放。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批判了当时把“人类解放”等同于“政治解放”的观点,认为“政治解放”只是从形式上获得自由,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而“人类解放”则包括摆脱思想束缚,打碎精神枷锁,必须消灭私有制,以获得“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5]。可见,马克思之“自由”同鲍威尔等人所说的政治解放并不相同。

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对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人对物的全面依赖展开激烈批判。霍克海默从一开始就把“批判理论”称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理论源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目标并非仅指增长知识,还在于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在马尔库塞看来,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人获得解放,马克思的基本观念是人的实现,由此才产生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把革命的目的看做是改变下层大众的贫困生活状况,使工人获得今天资本家所拥有的财富,在马尔库塞那里,革命是要解放在工业社会被压抑的人的否定向度,恢复原本属于人的本能的方面,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改变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性质,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由于马尔库塞的革命的动因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他的革命理论中也就有着不同于前者的革命主体和革命道路。

费恩伯格曾于20世纪60年代师从马尔库塞并研读海德格尔的思想,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一起探寻社会革命的组织和道路问题,他直接承继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理念,试图寻找使工业社会发生激进变革的方式,以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抑的人的潜能。具体说,就是通过技术理性的重构,重现技术的解放潜能,使那些受到压抑的人的利益得以实现,这样,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从技术哲学转向技术政治学,从技术的民主化引出社会的民主化问题。

三、理论内核:民主的理性化

尽管技术成为现代问题之源,但技术问题的始作俑者却是理性的分化导致的技术理性对现代社会的统治,由此对理性的批判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共同的主题,而且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甚至是整个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批判主题。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受韦伯的影响,他们对“理性”的理解始终处于分裂状态,哈贝马斯“技术理性”和“交往理性”的二分法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费恩伯格同样以对“理性”的批判与改造为基础展开其技术批判理论,进而建构起他的技术民主化和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不同的是,费恩伯格对“理性”的批判与改造既不像早期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纯粹的思辨哲学领域中进行,也不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语言哲学的领域中进行,而是在技术政治学的视域内展开的。他提出,传统技术哲学认为技术理性只关注效率,从而人为地造成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其实,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注定了理性的分化具有相对性。

在费恩伯格看来,技术理性并非只包含单纯的效率(即科学理性),而且包含了社会意义和文化视域两个方面,技术并非既定的事实,而是等待确定的未成事物,它既可能保护等级制度,也可能用来建立民主制度,费恩伯格把后者称为“民主的理性化”[6]或“颠覆的理性化”[7]131,以取其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与颠覆之意。这种否定与颠覆恰是理性的本质功能,与马尔库塞所说的技术理性的“单向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民主的理性化”始于技术本身的后果,始于围绕技术媒介而推动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正是这种行动坚守技术民主化的许诺。技术政治学预示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技术作为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社会“法规”,将从这些新型的公众的协商中产生。“民主的理性化”是实现那些被系统忽略或拒绝了的技术潜能的附属方案的结果,为使技术民主化提供了可能性。“技术民主化”就是扩大技术行为参与者的利益范围,要求对那些缺乏金融资本、文化资本或政治资本的社会角色开放技术设计过程。技术的民主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设计上的民主化,另一个是在技术行为中的外行和专家、客体和主体间权力分配上的民主化,费恩伯格称其为“深层民主化”[7]142,以区别在法律程序中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改变技术领域中现实的权力关系的变化。

从“民主的理性化”到“技术的民主化”是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民主的理性化”表现在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是对技术理性的修正与改造,这是思想上的改造,而“技术的民主化”则是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是把理论物化的实践过程,是具有民主特征的技术现实化的过程。理论的先在性反映出人类行为的能动性。

四、方法论框架:社会建构论

的技术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批判理论经过了60年代的“秘密希望”和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由于左派力量的减弱而出现“新的冷静”,进入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新时代。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的经验研究给予费恩伯格以启发,使他在总结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的争论后意识到,尽管马尔库塞的许多观点仍然很有道理,但哈贝马斯对他的思辨基础的怀疑却也表明马尔库塞的理论基础即“技术合理性的两个方面”的理论过于抽象。这样,“与其简单地回到马尔库塞最初的阐述,或许,不如在一个更可信赖的框架内重新建构他的批判理论的各个要素”[2]70。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正给费恩伯格提供了这样一个方法论框架[8]。

技术研究提供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原则,如技术设计的“待确定”原则、人工物解释的灵活性原则、对称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内含于费恩伯格对技术的理性批判、本质批判、民主政治批判和整合现代性的全过程。研究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会感受到他的理论体系中处处充斥着浓浓的建构论色彩。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贯穿的就是一种“批判”与“建构”共存的框架模式,而他批判理论的每一部分都运用了建构论的方法。比如,费恩伯格在对技术的理性批判中运用了拉图尔的“待确定”、“授权”、“社会图景”和“技术图景”等概念;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与建构过程中,他提出了揭示技术本质的“技术解释学”,并以技术人工物的“待确定”原则和行为者—网络理论的“对称性原则”为方法把技术本质分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的层次;在对技术的民主政治展开批判时,他改造了社会建构论不涉及政治问题的局限,将其改造成为一种“政治学的建构论”,与西蒙栋的“具体化”理论整合在一起,提出了“第三种对称”作为其“民主的理性化”的理论基础,以“深层民主化”的纲领替代技术统治论;在构建“可选择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他运用“人工物解释的灵活性”原则,提出了技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辩证法。

从总体上看,费恩伯格对技术的理解贯穿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面对别人对他的理论框架的质疑,费恩伯格声称自己并非完全放弃对技术的本质追问,而只是要避免技术本质主义者的局限。他在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批判中借鉴了社会建构论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整个理论都转向社会建构论。他认为建构论对技术的研究也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其狭隘的经验论以及对技术的本质,对政党、阶级以及现代性等宏大问题的忽视,对技术问题的研究需要把本质主义的技术观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整合到一起。

五、批判主题:告别敌托邦

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这就是在和因特网在全球的兴起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工业社会进行激进变革的可能性。以往的批判理论对技术的理解基本上属于一种敌托邦(dystopia)的观点,其技术态度过于悲观,从而出现“渴望成为原始人”的文化病症[9]。费恩伯格提出,不能从技术之外去寻找走出敌托邦的途径,因为如今技术无所不在,它已构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从技术文化的内部向前”才能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10]。他通过思考传统批判理论的得失,同时也是受马尔库塞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理论的启发,提出应当对技术理性的生成过程进行经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它的构成要素,进而把握其本质内涵。

费恩伯格通过对“利益”概念的分析指出,技术活动中不同参与者的利益要求不同,他们对技术的形成都能产生影响。这样,在众多可能的构成基础能够产生出有效履行其职能的作业装置的意义上,技术是“待确定的”(underdetermined)。包含在设计中的不同行为者的利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因此效率不是一个能够解释所有可选择设计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那么是什么制造了差异呢?答案是在问题的界定及它的解决中的社会选择干预。技术具有社会相关性,技术选择的结果是一个支撑一种或另一种有影响的社会集团的生活方式的世界。因此,技术的合理性不仅包含了普遍性的因素,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这正是马尔库塞想表达的,技术合理性的概念不能等同于效率和控制的形式概念(“技术图景”),而是必须有一种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的目标指向模式的内容(“社会图景”)的思想。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技术理性即费恩伯格创造的“技术编码”范畴。技术的“社会图景”因不同的社会而异,从而理性化的普遍原则是不存在的,“特定的理性化一直受到偶然的利益而不是普遍原则的推动。它是从不同的理性延续下来的,而且理性化总是可能的,这就是说,理性化在当前社会中采取的形式并非它们的唯一的形式”[11]。既然技术的效率原则本身不足以确定一个独立的技术设计,社会的利益在技术发展中起到持续的作用,因而其他的选择也是可能的,就是说,技术编码的社会建构性导致其变动性,甚至在一个物质的设计完成之后亦然。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编码也会不停地与社会相整合,它导向不同的使用,甚至可能导向对材料的重新设计。

技术编码就是技术(合)理性。费恩伯格通过对“技术理性”内涵的重新阐释,批判了传统技术哲学将“理性”抽象化、神秘化的不足,不仅揭示了技术理性的现实根源,还打开技术黑箱,揭示了“技术理性”成分的多样性。这就为改造技术并进而使技术民主化提供了可能。这同样意味着,要改造技术,必须首先改造技术理性,而要改造技术理性,首要的是使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因为技术是人设计、使用的,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集团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费恩伯格和海德格尔在思想上有相同之处,这就是都强调人的思想改变的先在性。先有技术思维的改变才能导致现实技术的改变。这样,先有技术理性的民主化,才能使技术本身实现民主化。

当代西方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承认启蒙理性的分化对现代社会的基础地位,并由对“理性”的否定和怀疑直指对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CD2]现代性。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批判,而是以他对技术本质、技术理性的理解为基础,建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尽管他的理论侧重于技术批判,但并未局限于技术本身的改造,而是要扩大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以发挥人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对话并创造性地使用技术。他明确指出,民主的技术政治学的本质在于扩大设计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说,在技术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设计者和使用者相互交流对技术的需要和设想,以使技术反映更广泛的人的利益,从而建立一个使技术的进步服务于交流的进步的民主社会。这正是费恩伯格所构想的新的民主的技术政治学的本质。可见,费恩伯格关注的是“以技术为媒介的制度的民主化”[3]153,这与传统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甚至包括哈贝马斯对建立规范制度的强调这一理论特色都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BorgmannA.Technologyandthecharacterofcontemporarylif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9.

[2]陈凡,朱春艳.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哲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3]FeenbergA.Transformingtechnolog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

[4]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3.

[5]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6]FeenbergA.Subversiverationalization:technology[EB/OL].[2008-03-10].http:∥www-rohan.sdsu.edu/faculty/feenberg/Subinq.htm.

[7]FeenbergA.Questioningtechnology[M].London:Routledge,1999.

[8]安维复.走向社会建构主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技术理念[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9(6):33-38.

[9]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严耕,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5.

相关栏目更多

皮革技术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皮革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联合会

皮革与化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全国皮革化工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西部皮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友情链接